学院简介
2001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正式合并。2001年9月,生物技术学院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学术力量基础上正式建立。2006年9月,环境工程专业并入,学院更名为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3月,化学化工相关专业并入,学院更名为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2014年1月,为了进一步强化我校三大办学特色之一“蚕桑及相关生物技术”的发展,将学校生物学科教学培养工作与蚕业研究工作合并整合,重新成立生物技术学院,实行蚕业研究所与生物技术学院两个牌子一套班子的组织管理模式。新运行模式的实施,更好地发挥了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作用,促进了多学科融合,提高了科研教学水平与效率,实现了科教相长。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生物技术学院已成为专业特色鲜明、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涵盖本硕博阶段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和蚕桑科研基地。
生物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科技大学的特色学院特色学科得到有力支持,经过教职员工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院管理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学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群策群力,真抓实干,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
学科设置和专业方向
学院拥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以及农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师资力量和学术成果
学院现有在职教师119人,其中专任教师104人,正高级职称18人、副高级职称48人,有博士学位者90人,有海外留学经历者45人。目前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50余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6人、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6人。学院和研究所科研力量雄厚。长期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项目,组织全国性蚕桑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在我国蚕桑产业恢复世界第一地位发挥了核心科技支撑作用,先后取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16项、省部级奖励成果80余项。
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生物学)硕士、学术型(畜牧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畜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食品加工与安全)硕士,以下为我院生物学硕士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通过培养,使硕士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达到以下要求:
1.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生命科学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实验研究技能,具备开展生命科学研究所需的综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能胜任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好中文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4. 具有良好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身心素质。
二、研究方向
植物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三、培养年限
在校学习期限一般为 3 年,在籍年限累计不超过 5 年(从入学至毕业),在校攻读时间最短不得少于 2 年。
四、学分要求
在校期间应修满 32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15 学分,必修环节 4 学分。
五、主要培养环节
1. 培养计划:硕士生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于入学后两周内在导师指导下制订出培养计划。
2. 开题报告:按照《江苏科技大学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通知》执行。
3. 中期考核:全日制研究生须参加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
4. 学位(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文献阅读和调研、确定选题、开题、撰写论文(含实验研究)、预答辩、论文修改、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学生申请学位和学校评定学位等管理环节,按照学校及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六、毕业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其他必修环节、培养方式、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申请硕士学位的科研成果要求按照《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江科大校〔2017〕214 号)执行,硕士生公开发表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必须与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相互关联。